- 解讀《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
- 發布日期:[2015/10/15]
距2015年1月1日實施的 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已經過去大半年時間。不過,還是經常遇到一些小伙伴的咨詢,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大家對這個新標準還是理解的不夠清晰。
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嚴、內容更廣泛”。在過去,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有六大指標。每個指標下,滿足一定的項數即可被評為一星級、二星級或三星級綠色建筑。而新的標準則是采用打分的方式,總分達到45-50分是一星級,60分是二星級,80分是三星級。評審專家認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有的雖然需要,但做起來容易,也不需要多少錢,就4分。這 樣一來,不少過去被評為一星級的項目現在可能評不上,二星級可能降為一星級,三星級則降為二星級或者一星級。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讓三星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更具價值。
七大指標
運行管理指標
10.1.1 制定并實施節能、節水、節材等資源節約與綠化管理制度。
10.1.2 制定垃圾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垃圾物流,對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垃圾容器設置規范。
10.1.3 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污水等污染物達標排放。
10.1.4 節能、節水設置工作正常,符合設計要求。
10.1.5 供暖、通風、空調、照明等設備的自動監控系統工作正常,運行記錄完整。
施工管理指標
9.1.1 建立綠色建筑項目施工管理體系和組織機構,并落實各級責任人。
9.1.2 施工項目部制定施工全過程的環境保護計劃,并組織實施。
9.1.3 施工項目部制定施工人員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計劃,并組織實施。
9.1.4 施工前進行設計文件中綠色建筑重點內容的專業交底。
室內環境質量指標
8.1.6 在自然通風條件下,房間的屋頂和東、西外墻隔熱性能滿足現行 標準《民用建設熱工設計規范》GB 50176的要求;或屋頂和東、西外墻加權平均傳熱系數及熱惰性指標不低于 、行業和地方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規定,且屋面和東、西外墻表面材料太陽輻射 吸收系數應小于0.6。
8.1.7 室內游離甲醛、苯、氨、氫和TVOC等空氣污染物濃度符合現行 標準《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控制規范》GB 50325的有關規定。
8.1.8 建筑材料、裝修材料中有害物質含量符合現行 標準BG 18580-5318588、《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和《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 50325的規定。
節能與材料資源利用指標
7.1.1 不采用 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7.1.2 混凝土結構中梁、柱縱向受力普通鋼筋采用不低于400MPa級的熱軋帶肋鋼筋。
7.1.3 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指標
6.1.1 制定水資源利用方案,統籌利用各種水資源。
6.1.2 給排水系統設置合理、完善、安全。
6.1.3 采用節水器具。
節能與能源利用指標
5.1.1 建筑設計符合 和地方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強制性條文的規定,
5.1.2 不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作為空調和供暖系統的供熱源和空氣加濕熱源。
5.1.3 建筑的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進行獨立分項計量。
5.1.4 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 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規定的現行值。
節地與室外環境指標
4.1.1 項目選址符合所在地城鄉規劃,且符合各類保護區、文物古跡保護的控制要求。
4.1.2 場地安全。無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無危險化學品等污染源、易燃易爆危險源的威脅,無電磁輻射、含氡土壤等有害物質的危害。
4.1.3 場地內無超標污染物排放。
4.1.4 建筑規劃布局滿足日照標準,且不降低周邊建筑的日常標準。
新版國標主要修訂內容
1.將標準適用范圍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辦公建筑、商場建筑和旅館 建筑,擴展至各類民用建筑。
2.將評價分為設計評價和運行評價。
3.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在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行管理六類指標的基礎上,增加"施工管理"類評價指標。
4.調整評價方法,對各評價指標評分,并以總得分率確定綠色建筑等級。 相應地,將舊版標準中的一般項改為評分項,取消優選項。
5.增設加分項,鼓勵綠色建筑技術、管理的創新和提高。
6.明確單體多功能綜合性建筑的評價方式與等級確定方法。
7.修改部分評價條文,并為所有評分項和加分項條文分配評價分值。
-
上一張:綠色驅動城市轉型發展
下一張: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和資質標準實施意見》的通知